深圳出发
您好,欢迎来到惠小驴旅游梦想世界!
首页 > 旅游攻略 > 天坛历史——你不知道的天坛故事
天坛历史——你不知道的天坛故事
作者:萧然    出游时间:2013-05-07
康辉旅游公益分享平台
收藏 0 推荐 0 浏览 0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

  明朝天地合祀大典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开始,历代沿袭举行160余年,至明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熄进行“大礼议”,决定恢复洪武元年(1368年)天地分祀的旧制,于是,在大祀殿南建圄丘,以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当年建成。圄丘由明世宗朱厚熄亲自定制,为三层台圆形蓝色琉璃建筑,环以内外两墙,内墙遗圆形,外墙方形,置两重损星门。圄丘北建泰神殿。嘉靖九年(1530年)冬至日,明世宗朱厚熄于新建国丘举行了隆重的祭天典礼。嘉靖十三年(1534年)十一月,明世宗朱厚熄谕礼部:“南郊之东坛名天坛;北郊之坛名地坛;东郊之坛名朝日坛;西郊之坛名夕月坛。”天坛由此而得名。

  实行四郊分祀之后,大祀殿废而不用。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朱厚熄改泰神殿为皇穹字,并诏令拆大祀殿。嘉靖十九年(1540年),明世宗朱厚熄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岁以季秋大享上帝,奉皇考睿宗献皇帝配”。大享殿由朱厚熄、“亲做具象”,建设工期逾五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享殿建成。但这时朱厚熄经宫女杨金英谋狱之变后已移御西苑,“郊庙不亲,朝讲日废”,再不肯到天坛祭祀,凡天坛大祀均遣官恭代。故大享礼仍在内廷举行,大享殿建成后也就一直闲置,但嘉靖皇帝对祭祀制度的一系列更改却最终奠定了天坛的基本格局。

  1644年,清王朝定鼎中原,以北京为国都。清王朝沿袭明朝旧制,仍以天坛为祀天之所,所有坛谴制度仍遵其旧。清乾隆朝(1736-1795年),乾隆皇帝倡导开始对天坛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改建及扩建,先后修缮、改建及扩建了斋宫、圄丘、祈年殿、神乐署、坛墙;新建了寝宫、圄丘钟楼、圈丘门、花甲门、古稀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天坛著名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也是在这一时期改造建成的。乾隆朝还于天坛广泛植树,种植了大量的松、柏、槐等树术。由于乾隆皇帝对天坛进行改建、扩建的一系列举措,使清乾隆朝成为天坛历史上继明嘉靖改制后的又一重要时期。乾隆朝以后,清朝逐渐衰败,再无力对天坛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天坛的格局一直保持至清末。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北京,天坛也被八国联军占据,帝国主义军队盘踞天坛达一年之久,天坛的建筑、园林及礼仪陈设遭到严重的破坏。八国联军撤走以后,天坛神圣的地位不复存在,管理日渐荒疏。1918年天坛被辟为公园,面对公众开放。民国年间,天坛经历了军阀争战,日军占领,流民滋扰,虽然坛庙管理当局努力维护,但天坛仍然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建筑倾坦,古树凋零。1948年12月,国民党守军困守北平,竟扒毁了天坛的南坛墙,拆毁了明代石牌坊,伐除古松柏千余株,造成了天坛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

  1913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划天坛外坛为林艺试验场,以后又建传染病院飞防疫处、电台于神乐署,天坛坛域开始被挤占、蚕食,至20世纪70年代末,天坛东南、南、西南外坛被辟于天坛公园园外。位于天坛外坛西南隅,明清时期专门为国家大祀、中祀饲养祭祀用牲及祭祀牺牲之神的天坛牺牲所也被夷平,天坛原有的“回”字形的平面布局变得残缺,形成今天天坛公园“凸”字形的平面形状。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祭坛,也是中国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免责申明】

① 本文内容和图片为游客:“萧然” 分享提供,内容和图片仅供学习、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和图片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内容和图片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 本网内容和图片如有侵权,或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或其它任何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