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出发
您好,欢迎来到惠小驴旅游梦想世界!
首页 > 景点介绍 >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印象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印象
作者:圆圆    出游时间:2013-01-03
康辉旅游公益分享平台
收藏 0 推荐 0 浏览 0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印象

景点介绍: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 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另一个是歙县)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整个水系中黑龙潭是主要水源,以此为起点流水通过网状河道沟渠流经千家万户,与散点状井泉构成严整水系满足全城消防、居民用水需要。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印象

历史文化:

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特色景观: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印象

古街

街道依山势而建,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印象

古桥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木府

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历经战乱动荡,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

福国寺五凤楼

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高20米,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印象

白沙民居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门票:50元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印象

旅游指南:

必到景观

一、登高揽胜,你可看古城形势。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

二、临河就水,你可观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

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赏古城建筑。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四、入市过桥,你可一览古城布局。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意趣,使古城独具魅力。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印象

交通路线:

航空

丽江是知名旅游地,从各地进入丽江的交通还算方便,全国各地开通到了多条航线直飞丽江,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长沙,等,当然多数游客选择先飞昆明,或成都,再从昆明,成都或飞或乘车前往丽江;如果时间凑巧,从上海等城市也有航班直飞丽江,只是不如飞昆明航班多罢了。

丽江机场距离县城28公里,从昆明飞丽江,空中行程约50分钟,全价940元。游客可在昆明市拓东路省民航购票中心(省烟草大楼对面)、丽江县福慧路购票。

丽江机场有民航专线车往返于机场和县城之间,终点站在新城云南航空公司售票处门口,途中会经过丽江古城的一个入口,车程30分钟,票价15元;从入口打车7元可进入古城腹地。也可以在新大街搭乘1路公交车,直达机场。

公路

丽江地处滇、川、藏三省交汇处,公路四通八达,进出丽江当然以公路最为普遍,丽江有多个汽车客运站,公路交通极为方便。

公交车

丽江市区的公交车多为无人售票车,票价实行1元一票制;除此以外,在市区内还有一种微型车或小货车,为一元一票制,可像乘坐出租车一样方便。

出租车

游客在丽江古城闲逛,步行即可。丽江古城人流量较大,而古镇内街道较为狭窄,所以丽江古城内无出租车同行,也禁止机动车通行。

火车

丽江至大理的铁路已经开通,大理至丽江段的火车已经开通,丽江至昆明的铁路票价硬卧最低为130元,已开通的大理至丽江一线只有硬座提供,票价34元,09:26由大理始发,13:12到达丽江东站,车次为L901609年10月1日,丽江达到昆明的火车已经开通,硬座票价41元,具体发车信息,游客可以拨打当地114查询为准。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印象

住宿指南

在古城有很多旅馆酒店,一般通称为客栈,到丽江肯定是要住客栈的,客栈本身就是构成丽江古城的一个重要元素。

平均每家客栈大约有15间左右的客房,2010年主流价格在150元左右,最便宜的也需60元以上。

不同的季节客栈的客房价格也是会有变动的,尤其是在几个黄金周和春节,客房的价格甚至可以上涨2-3倍,这也是丽江客栈的一个通常做法。


注意事项

最适合旅游季节:夏、秋,温度适宜。

丽江一年四季除了七八月份是雨季非常冷之外,其它时间都大同小异,早晚有些冷需要加件外套,白天不冷穿T恤晒太阳很舒服。但是丽江白天经常是时不时下几分钟的小雨,丽江气候干燥,其实下点小雨可以湿润空气,但丽江下雨的时候,就需要加外套了。推荐游览大研古城、拉市海、虎跳峡、黑白水河、泸沽湖、香格里拉。

1.丽江是高海拔地区,不宜剧烈运动,不可急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做体力劳动。宜少饮酒,多食蔬菜、水果,以防发生高山反应。年老体弱者,应备好常用药品,最好能配备小型氧气瓶(此物可以在丽江购买)。

2.丽江各个景区日照强,紫外线强。长时间在户外活动,请戴上太阳帽,涂抹防霜,以保护皮肤。特别是女士,要注意这个问题。

3.丽江昼夜温差较大,请带足保暖防寒衣物,并备常用药品。特别是带了老人和小孩的要注意预防感冒。

4.在古城泡酒吧或者在古城里的餐厅吃饭,请先看菜单再点。

5.最好不要跟团来丽江,丽江古城及周围风景是不适合跟团来玩的,只要看几篇攻略就绝对足够应付,丽江吃喝玩乐攻略可以搜索“丽江葵花宝典”,丽江旅游攻略FAQ可以搜索“丽江旅游知识问答”,纳西净地客栈的宝宝可以负责绝对实用的旅游咨询,以及绝对安全的住宿安排。

6.八月中旬仍属雨季,很有可能会下雨,建议带件外衣,以及防水的冲锋衣等。还可以准备一些感冒、肠胃类或止痛药品,如感冒片剂、感冒冲剂、泻痢停、复方阿司匹林、整肠丸、抗生素等。若担心高原反应,可以准备一些抗高原反应的药品,如高原红景天。

【免责申明】

① 本文内容和图片为游客:“圆圆” 分享提供,内容和图片仅供学习、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和图片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内容和图片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 本网内容和图片如有侵权,或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或其它任何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